参中阴溜府之义,知热邪不遽入至阴,虽热在太阴之经,而实仍在阳明之胃。自有《脉经》以来,诸家继起,各以脉名取胜,泛而不切,漫无指归。
如悉入在里,则柴胡非其任矣,故柴胡称解表之方。其有变证化方,如从桂枝症更变加减者,即附桂枝症后,从麻黄症更变加减一、叔和序例,固与仲景本论不合,所集脉法,其中有关于伤寒者,合于某证,即采附其间,片长可取,一、六经中有症治疏略,全条删去者,如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、少阴病下利便脓血桃花汤主之等类,为既有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、腹痛小便不利与桃花汤主之之详,则彼之疏略者可去矣。
又盛而紧曰胀,则紧脉不专属伤寒。若发热下利,甚至厥不止者死,是土败木贼,诸阳之本绝也。
全条见阳明篇,此节文以备五苓症。言病重者,药必倍之。
此麻黄汤但云温服八合,不言再服,则一服汗者,停后服,汗出多者,温粉扑之,自当列此后。心胸是阳明地面,而为太阳之通衢。
”二义不同,当理会上下矣。推而广之,则六经俱有温病,非独太阳一经发汗已,身灼热者,名曰风温。